通過o2o外賣模式運營比店里多盈利,在店里賣100元外賣送1000元!近兩年,以手機App為主要形態的第三方O2O外賣平臺,做得風生水起。隨便在朋友圈吆喝一聲“誰常在App上點外賣”,立馬有人舉手回應。但是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,各地中高檔餐飲企業的日子并不好過。傳統行業應該一次敲醒警鐘。
平臺優惠補貼多多來吸粉
“各大平臺提供的優惠補貼有很多,通過手機客戶端叫外賣,有時候只要花5塊錢就能叫到一份原價20多元的餐,而且動動手指,美食就來。”叫外賣成上班族小于周末吃飯的首選。
方便的服務令外賣O2O行業市場廣闊。艾瑞調研數據顯示,用戶外賣叫餐的習慣已經形成,46.9%的網民在2014年使用過外賣。除此之外,外賣O2O行業頗受資本市場的認可,眾多第三方外賣O2O企業獲得多輪融資。
本著燒錢圈用戶的目的,“1毛錢吃大餐”、“霸王餐專場”、“吃喝玩樂0元,不要錢”促銷此起彼伏,優惠券滿天飛。一時間“補貼”成為行業內標配,激烈的行業競爭中,用戶自然是樂開了懷。錢燒得差不多了,用戶也圈得差不多了。資金不足的企業被逐一淘汰掉,如今的外賣O2O領域基本以美團、餓了么、百度外賣呈三足鼎立格局,餓了么以28.4%的份額位居第一,美團外賣以27.6%位居第二,百度外賣以19.3%位居第三位。
“現在的第三方平臺還在很大力度地支持搞優惠活動,如果大家都依賴于第三方平臺外賣時,商家會不會把配送費的成本轉嫁到自己的頭上?”事實上,一些第三方平臺已經開始向消費者收取配送費用了。如果選擇第三方平臺送餐,第三方平臺要跟商家和消費者同時收取配送費。“百度外賣每單向商家收取15%,再跟顧客收取6元。”一家米線店的老板高先生說。而第三方平臺承接的配送業務,大都轉交專門的配送隊伍。
據業內人士介紹,配送費大都跟商家抽成,從10%到20%不等。魏東說,根據交易額和不同的配送距離,每單大概會收取3到5元錢的費用。而風先生,每單則要抽10%,最低2元起步。
像悟空送、曹操送、風先生等,都是從第三方平臺接單,再由他們安排專職配送員。“外賣只是配送業務中的一部分。”曹操送的負責人魏東介紹,外賣訂單占到所接到的業務的90%,其余的就是一些延伸業務,如蛋糕、鮮花之類。
外賣成主業,占小店營業額九成
2014年7月,王健在山東財經大學(燕山校區)南門附近開了一家手抓餅店。他的店有15平米,擺放了三四張桌子。房租一年5萬元,在網上賣各種炒飯和蓋澆飯。像他這樣規模的店,在那一帶就有五六十家。
“都是租著很小的店,一般10平米到20平米,基本靠外賣。”王健告訴記者,這些店的營業額甚至九成靠外賣。“外賣一天營業額1000元左右,利潤能有500塊。去年9月份以來,來店里的人越來越少,一天營業額不到100元,連水電費都賺不出來。”
最初王健選擇做外賣,正是看好這塊誘人的蛋糕。他在2014年6月正式試水O2O模式,先是開了一家微店,專門針對大學生做外賣,一天接二三十個訂單。2014年7月,看到美團網與餓了么等第三方平臺,先后投入大量補貼搶占市場,他迅速租了房子、下了客戶端加入其中。由于忙不過來,他后來把微店給關了,專接來自第三方平臺的訂餐。
王健分別下載了美團、餓了么和百度三種客戶端,從10點左右就開始忙著接訂單、配餐,一直到晚上8點。“有補貼一開始網上訂很便宜,不少學生花3塊錢就能吃到10塊錢的飯,商家也樂于加入平臺圈粉攢好評。”
王健店前賣手抓餅,后廚做外賣,來店里吃的一天也不過十幾個人,而每天通過三個平臺的訂餐量,就有上百份。“我做得比較早,積累了一些顧客,同等規模中生意也算不錯,需要兩名專門做飯和配送的人員。”王健說,盡管他那一帶靠外賣的小餐店不少,但像他一樣的也就二三十家左右。
怕丟客戶,大商場的飯店也殺入外賣
與王健靠著外賣做生意不一樣的是,一些中等規模,已經走上正軌的店鋪,為了搶占市場,也相繼開拓線上外賣市場。
范女士在濟南老東門附近經營了一家米線店,門口貼的紙上,赫然印著“本店支持‘餓了么網上訂餐。盡管這家米線店已經開了六七年,客戶源相對比較穩定,生意也不錯,但范女士還是選擇了網上外賣。
說到開通網上外賣,范女士表示可以算得上是“不得不與時俱進”。“就連做豆腐腦的都開始送外賣了,我們又怎么敢松懈。”范女士說,外賣可以讓顧客用最少的錢買到上門的服務,如果不做這一塊,很可能會流失大量的客戶。
越來越多的商家加入外賣,更是出于“開辟一種新的銷售渠道,也給自己的店打打廣告招攬客戶”的考慮。船歌魚水餃(濟南恒隆店)在一個多月前剛加入某知名團購網站的外賣平臺。外賣給她店里一天增加了十桌的消費量。
張店長說,最初上線外賣,是考慮到不需額外增加人力、收拾清洗等成本,也能起到宣傳作用。“不占用店內空間資源,又能拓展銷售渠道,拿出店內原有的六成餐品,都是方便制作、半小時內可以配送到的進行外賣。”
據張店長介紹,外賣一月收入一萬多元,大概占到店內營業額的5%左右,在人均消費五六十元的同等店鋪中算是差不多的。“增加的十桌也需半個人力了,如果在店內消費的話跟平臺抽成差不多,但是外賣卻更省事。”
在“互聯網+”思維的影響下,不少在剛剛起步的餐館,一開始就瞄上了互聯網外賣,只做線上,不做線下,想在發展前景不錯的外賣行業也分一杯羹,一些規模較大的店鋪,也開始通過線上拓展銷售渠道。過慣了“動動手指,美食到家”生活的消費者擔憂,有些外賣店的衛生情況也令人擔憂,網上訂餐的食品安全問題誰來進行監管呢?無規不成方圓,一個行業的興隆需要相應與之使用的行業制度才能長久運行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