餐飲O2O創業太火了!但是王者絕非偶然,餐飲o2o需要熬過多關才有春天的。有哪些關卡需要熬呢,小編在此給大伙扒幾點。
創業奔著風投去
餐飲業的鏈條很長,從供應鏈、生產加工、實體店經營、互聯網優化、外賣、預定、點菜、支付等,可切入的機會看上去確實很多很美。但餐飲O2O創業要考慮包括服務的頻次,服務需求的力度和供應的地域局限性、服務的客單價和線上部分的復雜度。
創業者最感興趣的話題還是項目如何融資,再加上媒體整天報道某家企業又融了多少資,讓這些創業者從創業開始就奔著風投去的,先不說這種TOVC的策略是否正確,首先你的商業模式和產品要做好定位,萬一融資困難至少可以自我造血,不至于現金流斷裂半途而廢。
TO VC的模式是現在很多創業者經常干的事情,他們想的全是我怎么把錢圈過來,這種心態是非常可怕的,如果你有了這種心態,你的公司離死也就不遠了。
自建中央廚房的成本坎
很多創業者為控制產品質量上來就自建中央廚房,但殊不知,沒有一定的訂單量是支撐不了中央廚房的成本的,并且最重要的一點,中央廚房與實體店管理的方式完全不同、玩法也不同,一個是工廠一個是服務與運營。這種重模式很容易拖死自己,O2O餐飲更應該將精力放在品牌與市場,抓產品研發而將不擅長的加工生產外包。
舉例:2013年年初,杭州的甘其食包子鋪就風靡杭城,門店過百,當時銷售最高單店,一天能賣出2萬個包子,對于街邊夫妻店來說,這個數字等于賺翻了,而當時的甘其食實則仍為虧損,中央廚房在上海,通過冷鏈物流,每天配送到各個門店,當時肉包1.5元一個,核算下來不賺錢。
所以,連客單價高達100多元,翻臺率高的雕爺牛腩,也因為中央廚房分攤成本太高還在虧損,也就不足為奇了。
業界有一個共識:連鎖店數低于15家,直營店面銷售額少于3000萬,千萬不要建中央廚房。
從BC兩端的平衡點切入
商家智能化、互聯網是趨勢,大家都看到了。大部分創業者從B端切入,從管理軟件、CRM、干掉點菜寶等工具等各種角度切入。這部分創業的邏輯是:通過B端帶通C端,以為做好了B端,C端水到渠成,最終交易完成來做,完成O2O閉環。
但餐飲管理系統實在是競爭紅海,商家的訴求是少花錢、好用、提高業績,而系統的替代門檻真心傷不起。另一方面,以商家B端為主,C端消費者無感,B端和C端失衡嚴重,同樣存在問題。
因用餐的時效性,桌位就成為就餐時的稀缺資源,有效的解決辦法包括:在線取號排隊(也可現場取)、預訂桌位(門檻較高,恐有最低消費)、提前點菜,預留桌位的話用戶的等待時間是最少的但對餐廳造成了一定的浪費,單純的排隊系統能減少客人的流水但還是不能提高翻臺率,在線點菜通過盡力節省用戶的點菜時間來幫助餐廳提升效率,間接地增加了營業額,但對于用戶習慣還是一個挑戰。
在理論條件下,廚房并不是限制餐廳服務能力的最大瓶頸,應該是桌位,桌位的閑置以及就餐時間過長都會造成浪費,如果既沒有做到提前點菜,服務員還不能起到推薦的作用(要知道菜品的利潤是不同的,有些比較高),最坑爹的是最初菜譜的上傳者還不一定是餐廳工作人員,服務價值與推廣缺失的矛盾顯示了該模式的弊端。
品類選擇題如何做
現今很多餐飲企業,大致分為兩種。一種選擇了趨勢性的發展,稱為趨勢性品類,可以持續維持七到十年。還有一種叫潮流性品類,短至一年,最多不超過三年。
潮流性品類在整個行業的導入期是有效的,所以創業者先從這個品類入手。但行業逐漸成熟以后,這種方式就有瓶頸了。在日本這樣的企業已經不存在了,因為這樣的企業需要超強的品類開發能力和完善內部體制,每一個品牌都需要一個非常強大的總經理。
我們與餐飲老板溝通的時候,是贊成企業選擇持久性的趨勢性業態,長期得到消費者支持,保障企業的收益性和發展性。企業一定會越到一個穩妥期,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休眠期。但是不要擔心,因為這個是必經的。我們在這個穩妥期好好的強建我們內部,迎接一個新的革新。
另外,購物中心競爭白熱化同質化,出現大量人流冷清的空場,進購物中心開店的策略:寧愿選擇高租金的旺場,高租金代表高人流高商業價值。低租金開小店,高租金開大店。
香港許多商場以前都是珠寶化妝品的一樓街鋪,已呈現被餐飲侵占的態勢,就是佐證。國內的巴奴毛肚火鍋、樂凱撒比薩、云味館云南米線就是這一理論的實踐者,并嘗到了市場紅利。
餐飲是個苦逼活
餐飲是個苦逼活,餐飲o2o需要熬過多關才有春天。需要謹防:創業奔著風投去,自建中央廚房成本坎,從BC兩端平衡點切入,品類選擇題,重度垂直背后是定位,O2O餐飲3個切入點垂直、工具、社交,少談情懷,死磕產品等坎。